华语最大尺度,林心如是一点没怕啊

更新时间:2023-04-12 热度:768人阅读

台剧又吊打了吗?

你看这尺度。

断肢、强奸、虐杀。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看这反差。

年近七十的老人为了被绑架的孙女。

大半夜被凶手要求在街上跪爬,学狗叫。

图片

图片

你看这设计。

凶手故意带受害人见亲人。

却在离家属只有几厘米的时候,油门一轰,掐灭最后生还的希望。

如此变态,如此猎奇,如此残忍。

论尺度,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那种,相信不少人早在蹲着这部剧上线。

如今十集看完,Sir叹了一口气。

原来尺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模仿犯

图片

“2023年最期待台剧”榜上有名,豆瓣上万人想看。

首先卡司重磅。

吴慷仁、林心如、柯佳嬿。

每个人都有经典傍身,不乏悬疑佳作:

《我们与恶的距离》《谁是被害者》《目击者之追凶》《华灯初上》《想见你》……

而故事则改编自宫部美雪的同名推理小说。

原著拿奖拿到手软,且常年登上日本社会派推理畅销名单。

爆款预定?

不,开播后反转。

从开分8.0降到7.3,仅花了短短一天时间。

而当Sir熬夜看完全剧,一下就明白了争议所在。

因为评判一部剧的好与坏,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

前提是,你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它。

01

整个案件,要从一只女人的断手讲起。

公园的草坪上被人扔了个红色纸盒,里面是一只女人的断掌。

目击者惊声尖叫。

警方急匆匆赶来,媒体记者也一窝蜂涌上前去。

图片

图片

-究竟这只断章属于何人

又为何会被切下来丢弃?

以上是本台记者为您做的采访报导

看起来是一起平平无奇的分尸案。

按照常理来说。

下一步不是寻找其他尸块,就是辨认尸源抓获凶手。

——但奇怪就奇怪在这只断手上。

检察官郭晓其(吴慷仁 饰)发现,这只断手的大拇指,好像脱臼了。

这从伤痕的方向一致性来看

不排除是某种工具造成的

图片

什么样的特殊工具会造成拇指脱臼?

这还不是整桩案件最奇怪的点。

巧合在于。

三年前,有一名叫做江雨萍的女子被杀害,弃尸。

而她的拇指,也有脱臼的现象。

图片

连环杀人?

可是三年前的案子已经告破,凶手正在监狱服刑。

显然没有连续作案的可能。

看到这你可能会猜,难道这就是片名“模仿犯”的由来?

有人模仿关在大牢里的真凶,用同样的手法,残害其他女性。

看起来好像如此。

但当郭晓其调查之后,发现造成脱臼的元凶非常奇特。

这个悬疑片里不常出现的道具,却是情色片中的常客。

——拇指铐。

图片

这么顺啊

没想到你那么变态啊

这种刑具将人的两根大拇指铐在一起,看起来比手铐舒服,实则更加桎梏。

而被铐的人一想用力挣脱,拇指就会脱臼。

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对不对?

诡异的是。

当郭晓其去拜访江雨萍案自首的凶手时,发现对方居然对这玩意儿并不熟悉。

而在同一时间。

某个肮脏逼仄的后备箱里,一个年轻女孩被五花大绑。

她的手上,正戴着这样的拇指铐。

图片

图片

瞎子也能看出不对劲。

难道监狱里的“凶手”,从一开始就抓错了?

否则正在逍遥法外的是谁。

而就在检察官和警察如火如荼调查着案件的同时,一个又一个年轻女孩不停落入魔掌。

哪怕是走在路上没有招惹任何人的女性,也可能成为凶手的眼中钉。

她们被强奸、殴打、性虐。

死的死,伤的伤。

而断手的主人也被发现——尸体甚至长出蛆虫,一看就掩埋许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围绕一只断掌,牵扯出近十起连环凶案。

令人震惊而又恐惧的是。

如果牢里的不是真凶,那么牢里的人为什么选择自首?

这些女孩为什么被害,凶手选择她们的原因又是什么?

模仿犯,到底是谁模仿谁?

02

案件的第一层反转,来自女孩们的共同点。

当郭晓其调查她们的身家背景,发现了两件事:

第一,所有女孩几乎都与原生家庭有着隔阂,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也不甚满意。

第二,她们都爱去同一家夜店。

图片

图片

顺着这条线索,警方很快找到一个嫌疑人。

这个男人名叫沈嘉文,是夜店的DJ。

他不仅对连环奸杀案显露出无所谓的态度,平日里,依然与女性勾勾搭搭。

而在沈嘉文的住处也能看到。

这个人不但脾气暴躁,房间里也塞满色情影碟。

怎么看都是个欲求不满的危险分子。

图片

可能你正疑惑,悬疑片该不会凶手直接悍跳吧?

导演更直接。

一个镜头上摇的大特写,明明白白告诉你。

是他,就是他。

图片

△ 受害者的死亡讯息

相信很多人失望——

什么嘛,搞半天凶手居然自爆,一点悬念都没有。

当年的自首也无非是替罪羊的把戏,老套又乏味。

而当一部悬疑剧进行到这里时。

真凶被提前揭露,注定让观众既没有过足推理的瘾,也不会甘愿就这么弃坑。

——但更狗血的还没完。

在凶手爆狼之后,他既没有选择自首也没有选择逃逸。

而是选择了自杀。

开着快车,一个油门轰下悬崖。

这下,谁都坐不住了。

凶手都死了还悬疑个屁啊!

推理过程是草率了点。

但凶手死后,剧情还没完。

在凶手和检察官之间,一直徘徊着数个身份不明的旁观者。

他们之中有凶手的好友,有欲报私仇的警察,有像苍蝇一样追逐新闻的媒体人,也有深谙犯罪心理的咨询师。

每个人好像都有秘密,每个人也都身染鲜血。

图片

图片

沈嘉文死后。

寂静的黑夜里,更多女性尸体接二连三出现。

相比以前,手法更凶残,发生更频繁,恶意更直接。

那么问题来了。

沈嘉文是真凶,还是模仿犯?

在他之外手持屠刀的又是谁,有几人?

虽然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

但可以透露的是,其实你所好奇的真相,之前都已经给过暗示。

03

《模仿犯》最大的争议,大概在于它功过相抵的两个特点。

其一,节奏慢,逻辑时而掉线。

其二,人性之恶的无下限描写。

分数从8分降到7.3再回归到如今的7.5,无非是观众权衡后的沉淀。

因为瑕不掩瑜。

要知道,案件背景被设定为九零年代的台湾,那是一个刚刚放开束缚,经济狂飙,乱象也横生的年代。

氛围,和案情存在潜在的关联。

没人监督的警方,在凶案现场摸鱼。

-附近的监视器有没有调过来看

-没几个啊,都很远,而且到处都是树,有什么好照的?

-民众呢,有没有盘问过

-这里是公园,不特定的人士我怎么去查?

图片

看似刚正不阿的检察系统,实则一团污秽。

下次要来早点讲

作秀给媒体看

里面差不多可以走了

我这边没问题了 可以收队了

电视,从原来的“老三台”,突然翻了十几倍。

为了抢夺新闻和热点,没有下限。

而社会大众则在厌女而不自知的封闭风气下。

忙着挑刺家属,责备受害者。

哪有什么乖巧的女孩子会去夜店?

那些女生都穿很少在勾引男人

你这做外公的还不多看着点

要我说的话

你孙女就是活该啦

这一切都为凶案的产生与模仿的蔓延,提供了隐匿而持久的温床。

是的。

模仿犯当然指的不是一个特定的真凶,而是那个所有人都能成为同谋的社会。

就像凶手杀人,挑选的都是女人。

她们是容易被社会所轻视、贬低和伤害的对象。

而凶手选择挑选女人下手,究竟模仿的是什么呢?

图片

从案发后群众对被害者的问责,对家属的批评,对作案过程细节的好奇,都可以嗅出几分难以抑制的诡异气息。

也像剧中那个平常不过的细节——

夜店招揽顾客。

女孩不用付钱,是因为她们本就被当作更大的商品。

图片

在这样社会氛围下,你模仿我,我模仿你,不正常的东西早就习以为常。

那么诞生出那样的凶手,不也是一种情理之中?

这还不止。

更大、更恶的种子也在悄然间种下。

当行凶者发现自己的动机居然可以被大众理解,可以被大众接受时。

杀害女性的罪孽不但被稀释消解,到最后甚至乎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刚开始。

他要求受害者家属一个个站到镜头前做小伏低,接受自己的嘲弄。

到最后。

他甚至嚣张到公开对社会洗脑,将杀人重罪,冠上人性本恶的借口。

叫那个女儿不见的没用老爸上电视道歉啊

要是够糗够窝囊让我心情变好的话 可能还有机会

你以为你跟我不一样?

但事实是,只要心里的恶被触发

谁都有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图片

看起来很荒诞是不是?

但凶手之所以如此胆大,是因为他知道——

在一个足够病态的系统中,杀人最残忍的不是剥夺生命。

而是在一条生命被剥夺之后。

人们会因为高度社会化的原因,在本能的恐惧之外,将同胞的死亡这件事平淡化,甚至娱乐化。

他们甚至还会置身事外。

用与自己“无关”的托辞,来减轻心底没来由的恐惧。

这样与受害者的主动割席看似没有什么,却在无形中抹杀了死者的清白,助长了凶手的气焰。

到了最后。

不免有人会为了不成为恶的猎物,而主动成为恶的附庸,甚至,是恶本身。

也到此,一场完美犯罪铸成。

你甚至找不到凶手之外的动机,找不到真正的凶器,眼里更看不到一具尸体。

图片

△ 凶手法庭外的支持者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Sir终于能回答那个最开始的问题。

《模仿犯》讲了什么?

首先。

它讲的是一个犯人和一群犯人的故事。

从一个性别观念倒错的凶手说起。

进而转圜到一个黑白倒错的体制、善恶倒错的社会、正邪倒错的系统。

每个人都在模仿大多数人的做法,这也使得越来越少的人会坚持自己。

整部剧看似没有一个明确的模仿犯,却人人都陷入随波逐流的怪圈中。

其次。

它讲的也是肉体死亡到文明泯灭的距离。

一场杀戮本是人类社会的惨剧。

却遭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各色人性重重加持,大家在受害者的鲜血上饱餐一顿,堪称一场群鸦盛宴。

而当凶手被无意识的乌合之众所拥簇时,那一刻的社会也不再是社会,而早已转变为钢筋水泥的丛林。

说到底。

相比曾经的高分台剧,《模仿犯》显然有无法遮掩的短板。

比如推理比较牵强,角色的台词也像是正确的说教。

图片

但在Sir看来。

其中的许多片段,却仍不难看出台剧在悬疑与凶杀类型创作中,一直进行着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露骨的尝试。

就像剧中探讨的社会议题。

哪怕不够精彩,却的的确确在用力拓宽领域、延展边界。

有尝试,难免会有失败。

下一次,还有机会做得更好。

真正可叹的是,一边在嫌拍得不够好,一边又没法去拍出更好的。

毕竟连模仿,都是异想天开。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