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一只在人类实验下意外获得觉醒的猩猩凯撒,发起了一场与人类长达六年的猿族自由保卫战。而在首领凯撒离去的七年后,猿流感侵袭,人猿处境颠倒的新世界拉开帷幕……迭代的特效技术、焕新的角色设定和重构的世界观,归来仍是水火不容的人猿对立。然而,电影《猩球崛起:新世界》近日上映后却遭遇首周末口碑“三级跳”,评分远不及系列前三部曲。
《今日影评》本期节目特邀《看电影》杂志主编黄海鲲,与我们一起聊聊没有了凯撒的“猩球”,还能崛起吗?
特效逼真
得分:★★★☆☆
勇于创新
得分:★★★☆☆
影片中的特效制作细微到将猿和其他动物的毛发质感也如数还原。观众通过观看猿的面部,能够看得出它的性不、年龄甚至是它的性格。
“但是技术永久是为故事、人物和情绪服务的,假如这三者没有建立,技术只能给予观众一时的刺激。”黄海鲲评价道。
全新主角:诺亚
《猩球崛起:新世界》的“主人公”从凯撒变成了年轻猿类诺亚,那么诺亚的出现能满足观众关于《猩球崛起》主角的期待吗?
凯撒VS诺亚
在这场“主角争夺战”中,黄海鲲将金牌颁给了凯撒。凯撒作为前三部的主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像是勇敢迈出第一步从原始森林的树木上落到了地下的人类的祖先,有着超出一般猿类的高瞻远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陪伴着凯撒的成长,看着它从懵明白的动物性一点点地被人性撬开一个光亮,看着它慢慢地认识到了人类和猿族之间的咨询题,然后带领整个猿族一起走向它们自己的家园。
“当凯撒对人类大声地喊出‘不’时,那一刻的震撼感远远大于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所有的战斗场面。那一刻我觉得那个电影的世界观是宏大且深刻的”黄海鲲讲。
不同于凯撒的人物弧光,《猩球崛起:新世界》对主角诺亚的塑造差不多遵循了“古典英雄塑造”一般公式:启程——启蒙——考验——归家。诺亚的成长过程仿佛一个青春期青年的成长的过程,它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却一再地犯错,当整个家园被毁后它才幡然醒悟,从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相比于凯撒,诺亚的成长史中缺少了“人性”的觉醒过程。
暌违七年,失去了凯撒的“猩球”重启,没能承接前三部的辉煌,反而陷入了新一轮的口碑两极化。部分观众评价称“影片剧本AI感十足,节奏拖沓,冗长平凡,看得人昏昏欲睡”,甚至戏称该片为“使用最好的技术拍最烂的电影的典范”。那么为何第四部影片争议如此之大呢?黄海鲲从剧本创作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口号式’颠覆世界观,缺乏细节呈现
编剧在第四部勇敢地颠覆了前三部的设定,将影片的叙事重心从人类转到了猿类,打破了前三部中人类文明占据主导地位、以凯撒为代表的少数派抵抗人类社会中的暴政强权的设定,将地球的主导文明转换为猿类的文明,而人类受病毒的侵袭智力水平骤减到婴幼儿状态。影片为了建立这一新生态,用了较长的时刻讲述猿族的部落之争,导致头重足轻。
剧作失衡,观众难对角色投射感情
其次,创作者错误地预判了观众的观影预期。影片偏重文戏,忽视了观众期待的宏大的战争场面。同时由于设定的创新,电影的叙事要求观众从猿类的角度代入,而大部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适应于以人类的视角观看,割裂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创作就要有不拘泥于前作的勇气,就像不论是人类文明依旧猿类文明,从萌芽到进展都需要经历对地球、对宇宙的探究。需要勇敢的“航海家”不断地探究未知的领域。
在节目的最后,黄海鲲对“猩球”系列电影以后的进展给予了期待:“在如此一部关于人和猩猩的电影当中,我看到了文明与文明的浪漫的沟通,我觉得以后它能够做出史诗气质。”